济困 · 励学 · 厚德 · 强能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资助动态

近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助学摆在助困的首要位置,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抓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学生资助中心在“添翼工程”项目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聚焦学业、精准助困,开展“星火联盟”、“砺学破茧”学业帮扶活动。


把脉学生学业问题,科学设计帮扶方案

本学期初,针对学校不同学院出现的学生困难情况,学生资助中心通过深入学院座谈、发放学业问题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必修限选课程不及格数据的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学困的成因,划定帮扶学生范围,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学业帮扶活动。一是“星火联盟”党员引领型学习组织,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出发点,打造师生共同引领、量身定制课程、线上线下结合、学生受助自助的运营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群体帮扶活动;二是“砺学破茧”个体帮扶计划,以学业帮扶为突破口,调研家庭目标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心理问题等多重复杂困境,针对每一个学生设计个性化解决方案,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性发展力量。

凝聚助学育人合力,扎实推进项目落实

“星火联盟”学习组织由学生资助中心牵头,各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色组建由高水平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人才库师资,设立学生党员、优秀受助学生助教团,充分打磨学业帮扶的课程内容,形成育人合力。数学学院开展“知数答理”数学技能提高计划,通过为期21天的线上答疑辅导课程,激发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及应试能力,降低全校数学科目考试的不及格率;基础医学院开展“解系统之理,明细微之道”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课程提升活动,采取线上慕课学习、教师答疑与线下团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课程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学生根据指导教师当周课程进度安排自主灵活学习;齐鲁交通学院开设“高等数学2”“理论力学”等课程线下辅导课程,通过“线下授课+线上反馈”的模式切实给予学生学业指导帮助;电气工程学院开展“与电为伍”电工及电子技术提高计划活动,面向全校工科电工及电子技术学习困难同学,以重修课集体学习、线下指导与线上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帮扶。

“砺学破茧”个体帮扶计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N+1”个性化帮扶方案,发挥专业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助管、优秀学生党员等多重力量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信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实施“跃龙门计划”,展开“一对一”座谈,依据学生需求制定学业帮扶计划,开办高数小课堂,安排朋辈督导学习,改变了原先“单打独斗”的自学局面,激发学生习的热情;新闻传播学院开展“同梦同圆”民族融合育人计划,重点围绕学院16-18级学业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进行学业帮扶;公共卫生学院以“学伴2+1”模式成立帮扶单位,开展“解忧杂货铺”小型师生交流平台、“时间管理训练”“时光宝藏屋”物品交流平台、"read & run"多项活动,综合解决对象群体在经济水平、学习方法、毕业导向和就业选择方面遇到的问题。

营造良好学风,提升学习成绩,发挥资助育人实效

本学期,共有14个学院、43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余名学生助教、20余名指导教师参与学业帮扶项目。在助学育人过程中,不断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性发展力量,端正其学习态度,教授正确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成绩。截止目前,齐鲁交通学院本学期参与理论力学学业帮扶的32名学生,重修通过28人,通过率为87.5%;参与高等数学学业帮扶的18名学生,通过15人,通过率为83.3%;电气工程学院本学期组织开展“电工及电子学(2)”学业帮扶中的11名学生,共有9名顺利通过考试,通过率为81.8%。此外,毕业前夕,已有数十名学业有困难的毕业生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书,非毕业生的学习情况也已步入正轨。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一名受助学生表示,真的没想到,在两个多月前还每天浑浑噩噩,几乎要延期毕业的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顺利重修过了4门考试,并且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我觉得“化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活动让我重新树立了自信,再次有了顺利毕业的决心;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助教郝旭焱表示,我帮扶对象的大三学期所有课程考试顺利通过,成绩也有进步,并且重修的课程也进步明显,同时我在学业帮扶期间分配复习任务比较科学,期末绩点也有明显进步,“添翼工程”学业结对帮扶对我们两人的学习都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近年来山东大学已建立健全山大特色的“济困、励学、厚德、强能”四维助学育人体系,“添翼工程”运行13年来不断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技能方面的提升。“星火联盟”与“砺学破茧”助学项目是“添翼工程”在助学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下一步,学生资助中心将挖掘学院优秀助学活动案例,鼓励受助学员总结学习心得并进行经验分享,形成典型示范效应,同时,进一步扩大助学项目覆盖面,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育优良学风。



记者:      编辑: